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喜庆的日子。然而,随着节日氛围的浓厚,各家的冰箱也进入了“超负荷”模式。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每户家庭平均能产生近2kg的剩菜剩饭,“做一顿吃三天”是常有的事。正因此,春节假期也成为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时期。
据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记者熊丰)公安部新闻发言人2月2日就美方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发言人说,美方以芬太尼等问题为借口,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针对美方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中国公安部新闻发言人2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美国芬太尼危机的根源在其自身,减少国内毒品需求、加强执法合作才是治本之策,中方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
春节的夜晚,朝阳北塔广场张灯结彩,五彩斑斓。朝阳市非遗年货市集人流涌动,热闹非凡,糖画、剪纸、刺绣、泥塑等非遗好物琳琅满目,游客和市民近距离欣赏匠人的精湛技艺,挑选着自己心仪的非遗好物。
2025年的春节,因“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而显得格外意义非凡。未央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与传承,在这时也体现的格外鲜活。
山东省聊城市水上古城景区处处张灯结彩,举行“蛇舞新春——非遗民俗表演”活动。全市各地的民间艺人齐聚一堂,带来锣鼓高跷、秧歌旱船、舞龙舞狮、武术杂技等节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节在现代生活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毛巧晖:民俗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自我更新,天然具有自我调节、改进的能力。
以春节为代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截至目前,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未来,应进一步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潜力,做好非遗保护、活化、讲述、推广工作,增强文化的外部性、延续性和认同性,使其成为繁荣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 (完) ...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围绕着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喜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烈讨论。春节——这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重要社会实践,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文化的瑰宝。随着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的临近,春节的申遗成功使得新春添上了特别的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19世纪末,绒绣从西欧传入上海,在上海设立早期的绒绣生产基地,于20世纪在上海开始发展与创新之路。2011年,上海绒绣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月1日,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的北京东岳庙庙会上,来自重庆的舞狮队伍在表演高台舞狮。 为庆贺蛇年春节,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的北京东岳庙庙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七支舞狮队伍为市民游客进行舞狮表演,共贺新春。 北京东岳庙庙会是北京地区古老传统的庙会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月1日,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的北京东岳庙庙会上,来自重庆的舞狮队伍在表演高台舞狮。
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突破性技术,与传统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不同,新方法可利用微生物直接将工业烟囱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化学物质等有用产品。 工业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最大因素,由于工业烟雾内的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混合,很难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去除。